2021部落格BLOG

2022.01.26

《東張西望—跨界藝象2.0》觀演心得:
表演藝術學院二十週年,創造展演舞臺上的無限可能

演出時間|2021年12月26日 星期日 14:30
地 點 |臺藝表演廳
演 出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表演藝術學院
指 導 |陳慧珊(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 表演藝術評論總監)
編 輯 |沈佳燕
撰 文 |李艾霏(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


       大觀國際表演藝術去年帶來的《跨界藝象》,結合了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以下簡稱「本校」)表演藝術學院各個系所單位共同演出,今年為祝賀本校表演藝術學院二十週年,製作了《東張西望—跨界藝象2.0》,在去年的基礎上加以延伸,希冀開創更多元的演出形式,將東、西表演藝術的多元展演帶給觀眾。

       演出共分為九個節目,分別由本校表演藝術學院的五個系所共同演出,分別為:戲劇學系、音樂學系、中國音樂學系、舞蹈學系、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在相同的展演舞臺上各自發揮所長,結合新媒體、道具、燈光技術、舞臺佈景等元素。
 

燈光佈景,身歷其境

(《舞姬》第二幕選粹演出畫面 攝影 歐陽珊)
 

一進劇場,映入眼簾的是第一個節目《舞姬La Bayadère》的舞臺佈景,在演出開始之前也先播放此劇目之音樂片段,透過想像讓觀眾置身於演出的時空氛圍,此舉為這齣古印度風情的芭蕾舞作增添了許多異國情調。華麗的服裝、佈景、音樂設計等,都可以窺見十九世紀的古典、精緻的藝術之美,可惜的是由於時間限制,本次演出只呈現第二幕的選粹。《晚餐DÎNER》是由戲劇結合國樂共同呈現,表述的是近年來不斷被放大的「人性」、「慾望」等議題,透過鮮紅色及綠色的燈光,將驚悚的氛圍堆疊至最高處,伴隨著笙、笛、擊樂的不協和、不穩定的和聲及旋律,演員在長桌和地上不斷地扭曲和掙扎,給予觀眾對於人類議題的無限反思和想像。


(《晚餐DÎNER》演出畫面 攝影 陳長志)


(《清風中》演出畫面 攝影 歐陽珊)

《清風中》為中國舞融合新媒體的作品,刻劃出蒲公英於風中飛舞的各式姿態。而筆者作為觀者則感受到,在整個演出中嘗試使用了燈光、道具和服裝等的變化,帶領觀眾體驗季節的轉換,白燈下配合舞者的白裙和唯有骨架的白傘,感受冬天的冷風凜凜;相反地,橘燈打在舞者的黃色及橘傘上,體現出秋天的微風徐徐、十分溫暖。接著是現代舞與管弦樂團一同演出活潑、可愛的作品《下雪了》,從最開始人們瑟瑟發抖到與雪互動,透過無數仿雪的紙片從高空掉落,舞者玩雪、扮演麋鹿、滑雪橇,至最後拿出掃具清理雪地,配合管弦樂團輕快的樂音,與舞者五顏六色的繽紛服裝,充分展現了童真的歡快。


(《下雪了》演出畫面 攝影 歐陽珊)


創新藝術,跨越國界

(《身聲不息》演出畫面 攝影)
 

       下半場開場節目《身聲不息》是由本校音樂學系爵士大樂團、佛朗明哥、阿拉伯手鼓、身體樂一同展現跨文化的藝術交流,將美國、西班牙與阿拉伯等多種文化在舞臺上相互對話、交流,使觀眾看得目不暇給。緊接著的是舞蹈結合國樂的作品《六根》,由六位舞者與二胡相互配合,加入燈光的縱橫效果與流行音樂元素,但領觀眾意會耳、鼻、舌、身、眼、意的感知體會。


(《六根》演出畫面 攝影 歐陽珊)
 

       《迷霧之境》以舞者與Cube的配合舞蹈為主,而此道具在作品中充分展現其用途,舞者不僅時而站立和平躺於各個面向、也將其排列組合成不同形狀和樣貌,更將新媒體與其結合作為動畫的投影背板。


(《迷霧之境》演出畫面 攝影 歐陽珊)
 

       作品中也善用了新媒體,將虛擬人像投影於布幕上,讓虛擬人像與舞者共同舞蹈,開啟了觀眾對於舞蹈結合新媒體的全新想像。緊接著《半》為現代舞融合水墨之作,兩位舞者於手、足上沾取黑墨在白紙上舞蹈,黑白的對比之間,清楚地看到黑墨作為舞者肢體的延伸,讓視覺效果更加展開、放大。最後是由本校國樂系所帶來的演出,也因應本場演出為表演藝術學院二十週年,國樂系特別準備了慶祝豐收的歡快曲目《豐收鑼鼓》和《生日快樂》,祝福表演藝術學院二十週年生日快樂。


(《半》演出畫面 攝影 歐陽珊)
 

       本次演出是由表演藝術學院的學生及校友一同演出,不論是編舞/劇、音樂製作、演出者等,都是來自本校表演藝術學院之人才。前國藝會執行長陳錦誠觀演後說道:「每一個節目都非常的乾淨,且擁有特殊性。」,能夠清楚看見各系所對於跨界演出的改變、嘗試和成長,相互間的融合相較去年的《跨界藝象》也更加熟稔和成熟。祝賀表演藝術學院二十週年,也期待在未來的更多十年依然大放異彩、不同凡響。


(演出圖片《豐收鑼鼓》攝影 黃仁男)

回上頁 下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