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落格BLOG

2021.12.16

音樂與文學~樂說紅樓夢 人物專訪III—吳宗憲: 生活是唯一信仰

時  間|2021年10月20日

受訪者|吳宗憲 (笛演奏家)

指  導|陳慧珊 (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 表演藝術評論總監)

編  輯|沈佳燕

撰  文|鍾季淇(跨域表演藝術研究所碩士二年級)


 

       2021年大觀國際表演藝術節,雖因疫情而延後舉辦,各演出單位仍持續卯足全力的為展演節目做足準備。此次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中國音樂學系與台北愛樂室內合唱團以及以下四位表演者:民族聲樂女高音李采恩、聲樂男高音李泳杰、笛吳宗憲、琵琶陳昱蓉,一同帶來「音樂與文學《樂說紅樓夢》」,在12月12日臺藝表演廳,透過音樂為逐漸趨緩的疫情注入更多的生活能量。

     《雪意斷橋》之故事結構與背景,源於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白蛇傳》,西湖十景之一著稱的斷橋殘雪,透過浪漫淒美的故事為它增添不同的色彩。此次特別邀請笛簫演奏家吳宗憲(以下簡稱吳老師),擔任著名笛協奏曲《雪意斷橋》協奏之角色,透過寫意的角度,引領觀眾一同置身於冬雪中的《雪意斷橋》。

 “你要貼近歷史、貼近土地”

      是具象、是抽象、是寫實,還是寫意? 「在演奏時我比較不會把自己置入,制定自己到底應該是哪一個角色。」吳老師將《雪意斷橋》分為三段體[1],從抽象、寫意的角度,來詮釋此作品。

     《雪意斷橋》以江浙民間音樂做為素材,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然而在演奏地方音樂前,必須先知曉什麼是文化。吳老師表示:「我們看到、聞到,以及感受到的東西,就叫文化。」當我們需演奏地方音樂素材的作品時,必須對其語言、聲腔有一定的了解,因為「音樂是語言的延伸」吳老師說道。若我們不理解地方的語言、方言,要如何將作品詮釋的到位?因此,「你要貼近歷史、貼近土地。」若我們慢慢的與土地、與文化產生連結,會發現很多驚喜的東西,就在我們的身邊。

(圖片來源取自網路:https://chinesemusic.pccu.edu.tw/files/15-1155-41314,c8517-1.php?Lang=zh-tw)

 “旅行讓我探索文化,讓我品嚐生活”

      旅行各國、演出閱歷豐富的吳老師,在疫情前的每年都會花上許多時間旅行,旅行可以幫助他深度的探索當地文化,一半有計劃、一半沒計畫的邊走邊看,細細品味未知領域所帶給他的驚奇。生命是如此無常且瞬息萬變 ,透過旅行探索文化、感受生命、品嚐生活。

      每個地域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生活習慣,甚至宗教信仰,音樂文化亦是如此,「現在許多學音樂的孩子,離土地太遠了!只努力忙著在琴房埋頭苦練。」吳老師說道,並表示:「當我們的生命經歷不夠多時,很多東西就是自說自話。」深入體驗文化的美好,滋養了吳老師對於音樂的體悟。

( 吳宗憲老師演出過程 圖片來源 / 藝文中心提供 )

  “歷史、文化、時間,是我們現在最重要的資產”

「『傳統』好似樹根,當樹木漸漸長至樹梢時,它們的根依然是一樣的。」

      對於面對各式展演模式,吳老師表示:「在心態上沒有什麼不一樣,只是我們站的位置跟看的角度不同。」老師也強調「當詮釋作品時,若對歷史、文化一知半解,究竟要如何將附有文化、地方素材的音樂詮釋到位?」循著歷史及文化的根,再從經驗中學習,「當今的國樂依然是滾動的」當我們要「玩」跨領域、跨界的東西時,老師表示:「多去嘗試,但要尊重歷史。」

      懂得生活、懂得品味人生,循著旅行所獲得的養分,歷史的軌跡、文化的滋養,轉化為吳老師的音樂能量,「當你把音樂當成你的信仰的時候,你會看到很多表層你看不見得東西。」而當我們回過頭來了解自己的歷史、自己的根,會發現在這些資產中,有許多寶藏可以挖掘。


 

[1]三段體:又稱為ABA曲式。由三個樂段所組成,第三個樂段為第一個樂段的重複(或稱再現)第二個樂段與第一樂段形成對比,可從關係調開始轉調,然後再漸漸回到關係調並進入第三段之準備,形成了ABA或ABA'的結構。

上一則 回上頁 下一則